橡皮网首页 400-0711-222 帮助中心 校长控制台
位置: 首页 试卷预览

凌源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 辽宁
  • 2024-12-24
  • 高一
  • 月考
  • 52次
  • 16题
现代文阅读较难:0.32024-12-24

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

5次使用纠错收藏13520818
2024秋·高一·辽宁朝阳·月考校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太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显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视野中,劳动是社会关系的“太阳”、核心、轴心、本源。
这是因为,第一,劳动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石。“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马克思用劳动这把锁钥打开了人类社会奥秘的大门,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前提,厘清了劳动和劳动力界限,从此揭开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所以,劳动在马克思哲学和剩余价值学说进而在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创造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以至于可以说,没有科学的劳动理论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第二,劳动是人之为人、进而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按照唯物史观的逻辑,劳动决定了人类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恩格斯说过:“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不仅是人类历史的第一推动力,而且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第一推动力。劳动之所以能够具有这种根本的解释力,核心在于劳动是人类改天换地的物质力量。
劳动是文明演进的“血脉”。一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文明演进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族人民的劳动史。“华夏国之魂魄兮,古今民之肝胆。”从刀耕火种、专事稼穑的农耕时代,到机器生产、商业兴盛的工业文明,再到如今网络发达、互联互通的数字时代,自强不息、追逐梦想的精神,勤劳苦干、辛勤劳动的品格,亘古未变,一脉相承,甚至已成为兴国之魂、民族气质。上至愚公、李冰、鲁班及其所折射的“工匠精神”,近至王进喜、孟泰、邓稼先及其所展现的无私情怀,当下郭明义、王继才及其所弘扬的大爱精神等,已经成为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精神雕塑,那永恒不朽的文化之美,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精神折射——勤劳坚韧,崇尚劳动。
(摘编自田颖鹏《劳动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之美》)
材料二:
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群体在认知、认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践行。目前来看,通过营造崇尚劳动美、劳动最光荣的校园环境氛围来弘扬劳动文化,实现劳动精神和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衔接和融通,是加深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最为直接、外显的一环。
在创设崇尚劳动的校园环境氛围的基础上,通过崇尚劳动美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弘扬劳动文化、劳动精神,大学生对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产生深层次、稳定的价值认同,是凝练民族精神培育的价值观念中重要的一环。
高校辅导员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主体。班杜拉认为:示范观察学习是“传递价值、态度,以及思想和行为模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辅导员在学生教育中所具有的权威性,易使劳动教育被束之高阁,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的共情力。有鉴于此,教务部门可选拔一些毕业生,以及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的典型劳动事迹进行宣传,高校工会也可邀请当地劳模进校园宣讲,开展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联合教学院系制作本专业劳动者的专业技术视频进行宣传,来营造朋辈间具有亲和力的劳动氛围。
教师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劳动教育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教师层面看,因劳动教育实施时间尚短,教师群体中仍存在着对劳动教育的地位、创新内涵等问题认识不足的现象。笔者认为,高校教务部门在劳动教育师资培训上应承担主要任务,一是要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学习,培训中需重点强调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使教师们从根源上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对教师进行劳动教育相关内容的培训,尤其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的理论性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以劳育人”的教育观念;三是制订高校教师参与劳动实践、师生共同劳作的措施,以言传身教的形式调动大学生参加劳动的积极性,在劳动中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格品质和人格魅力,创设积极的劳动文化氛围。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关键课程,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共同致力于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教师层面看,教学过程中需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劳动文化与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中所蕴含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讲清楚热爱劳动、乐于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沃土;讲清楚创造性劳动、诚实性劳动对国家、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学生勇于钻研、敢于担当、不负青春,鼓励他们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摘编自王欣欣《劳动教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路径》)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是历史的基础,马克思以劳动为基石,创造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人类社会的奥秘有了全面系统的阐释。
B.劳动是人类改天换地的物质动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唯物史观看来,劳动决定了人类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
C.辅导员在学生教育中具有权威性,反而不利于调动大学生群体对劳动教育的共情力,高校可选拔一些毕业生开展劳动教育。
D.高校教师群体中对劳动教育的地位、创新内涵等问题认识不足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一现象与劳动教育实施的时间比较短有关联。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农耕时代、工业时代,还是数字时代,中华民族劳动精神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B.富有劳动精神的校园环境氛围,是加深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最直接、外显的一个环节。
C.进行劳动教育相关内容的培训,目的是创设良好的氛围,调动大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D.通过示范观察学习,可以有效地将劳动教育有关的价值、态度、行为模式等传递出去。
【小题3】下列选项,最不符合材料中“劳动精神”的一项是( )
A.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
B.不惰者,众善之师也。(《抱朴子·外篇》)
C.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农家望晴》)
D.金陵劳劳送客亭,蔓草离离生道旁。(《劳劳亭歌》)
【小题4】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材料二提出了哪些举措?请简要说明。
【小题5】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学到了哪些劳动精神。
文言文阅读困难:0.12024-12-24

小说(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文章相关内容(选择题), 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选择题), 概括情节及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品味语言艺术

2次使用纠错收藏13580343
2024秋·高一·辽宁朝阳·月考校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收麦
孙犁
古老传言: 争秋夺麦。 麦收的工作,就在平常年月也是短促紧张的。今年所害怕的,不是一场狂风,麦子就会躺在地里;几天阴雨,麦粒就会发霉;也不是担心,地里拾掇不清,耽误了晚田的下种。是因为城里有日本侵略者,子午镇有张荫梧,他们都是黄昏时候出来的狼,企图抢劫人民辛苦耕种的丰富收成。
这几天,城里的敌人,不断用汽车从安国运来空麻袋,在城附近抓牲口碾轧大场。子午镇的村长老蒋,也正在找旧日的花户地亩册子,准备取消合理负担,改成按亩摊派。
敌人是为麦子来的。
抗日县政府指示各区:要组织民兵群众,武装保卫麦收。指示规定邻近村庄联合收割。芒种和春儿都加入了民兵组织,每天到河口放哨。高四海担任了子午镇和五龙堂的护麦大队长,他的小屋又成了指挥部。
白天收割河南岸的麦子。高四海到各家动员了,秋分又分别动员了那些妇女们。农民们鸡叫的时候就起来,拿着镰刀在堤坡上集合。他们穿着破衣烂裳,戴一顶破草帽,这些草帽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紧张的麦收,抵御过多少次风雨的袭击。高四海从小屋里出来,肩上背一支大枪,腰里别一把镰刀。用过多年的窄窄白镰刀,磨得飞快,它弯弯的,闪着光,交映着那天边下垂的新月。高四海站在队前,只说了几句话,就领着人们下地去了。
这队伍已经按班按排分好,一到指定的地块就动起手来。割得干净,捆得结实,每个人都用出了全身的力量。这不是平日内部竞赛,这是和对面的两个敌人争夺。胶泥地是割,河滩附近的白土地,就用手拔。抡着拔起的麦子,在光脚板上拍打着,农民们在滚滚尘土里前进。
太阳出来的时候,他们的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半。大车队在村东村西两条大道上,摇着鞭子飞跑。秋分领导着妇女队,担着罐茅篮,从街口走出,送了中午的饭菜来,也有人担来大桶的新井水。小孩子们也组织起来了,跟在后面,拾起农民们折断和遗失的麦穗儿。
晚上,民兵和收割队到河北去。三天三夜,他们把麦子全收割回来,地净场光,装到各家的囤里去了。田野像新剃了头似的,留下遍地麦茬,春苗显露了出来,摇摆着它们那嫩绿的叶子。
我们的军队,正在平原的边界袭击敌人。这是新成立起来的队伍,最初几天,想办法避开了敌人的主力。不分昼夜急行军,跳出了敌人布置的包围圈。对于刚刚参加部队的农民来说,行军就是一种作战准备,在行军中,组织严密了,纪律的感觉加强了,每个战士都要学习判断情况,决定动作,掌握敌人运动的规律,并且看穿它的弱点。
晒麦子的天气,白天焦热,一到夜晚,天空是清朗的,星星是繁密的。五龙堂村边平整光亮的打麦场,是农民们夏季夜晚的休息场所,一吃过夜饭,人们就提着小木凳,或是用新麦秸编制的小蒲墩来了。在场院中间,是一个夜晚也在闪着银光的、发散着香味的高大的麦秸垛。
农民们坐在风凉的地方,舒缓白天的疲劳,庆贺护麦的胜利。妇女们刷洗了锅碗,挂上大门,也跟在后面来了。她们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扯着宽大的麦秸垫子,铺开了坐在男人的后边。孩子躺在怀里,她们拍打着,哼哈着,什么时候孩子睡实了,就把他放到草垫上去。
这是阖村欢乐的时候、邻居畅谈的时候,然而她们只是静静听着。夏季的晚风吹拂着的妇女们,脚踏着收获过的土地,头顶着明媚的星斗,从这里听到了多少古往今来的战争,知道了多少攻防斗智的故事?为那些悲欢离合的情景、多灾多难的人物,她们流过多少眼泪,发出过多少轻声的欢笑啊!
虽然都说 听书长智,看戏乱心 ,乡村的文化生活,很早就有了明显的阶级界限。地主田大瞎子,在酒足饭饱以后,在他家的场院上,讲说 三国 。他说这真是一部才子书,他的全部学问,就是从这一部 圣叹外书 得来的。可是去听他讲演的,只是村中那些新旧富户、在外面发财的商人、年老退休了的教员。农民们进不去,也不愿意进去,他们都是跑到五龙堂来,听些庄稼玩意儿。
这几天,五龙堂的打麦场上,变吉哥正在说唱新编的抗日小段。他说的是梨花调,一定得请高四海来给他伴奏弹弦。高四海很忙,顾不上弄这个。可是那些书迷们,一到天黑,就给他们摆好桌子,放好板凳,还从做饭的大锅里舀来一大壶开水。又有人把鼓板弦子取了来,任凭他怎样推托,也不能不来一段了。
变吉哥说书的兴致是非常高的。这在他也有一套想法:既然自己拔麦手疼,背口袋背不动,能在文化宣传工作上下些功夫讨些彩,不也是十分应该的吗?
所以,每当他唱完一段,说天气不早该休息了,明天还要去耩晚棒子的时候,有几个青年农民说: 变吉哥,不要紧,再来一段。明天一早,我们背上 种子 去给你耩地,连饭也不吃你的,还不好吗?
变吉哥,就又抓起壶来,润润嗓子,扬着两块用破碎的犁铧砸成的铁片,叮当地说唱起来了。实际上,你就叫他说个通宵,他也是高兴的。
农民们听得入迷,真是鸦雀无声。直到西北角上变了天,云彩一涌一涌地上来,甚至已经在滴着雨点了,他们还不愿意散。一边往树底下躲,一边说: 说完,说完。下紧了再走!
其实呀,并没有惊人的场面、离奇的故事。变吉哥不过是把这次五龙堂人们的护麦斗争,稍加编排,添些枝节,大致上是按实情实事说唱一番罢了。
(有删改)
[注] 选自孙犁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标题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常年月的收麦工作会因狂风等原因短促紧张,今年更是因为阴雨天气频繁,使得麦收工作变得更加艰难。
B.子午镇的村长老蒋准备取消合理负担,改成按亩摊派,这一行为是为了响应抗日的号召,组织民兵保卫麦收。
C.高四海和秋分动员大家收麦,农民们早早起来在堤坡集合,妇女和孩子也来帮忙,表现了村民们的热情与团结。
D.变吉哥说唱新编的抗日小段时,高四海虽然很忙,但因热爱文化宣传工作,所以每次都被村民们请来说唱一段。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争秋夺麦”的古老传言开篇,点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氛围,同时也引出了后文的情节故事。
B.小说多处使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农民们对敌人的蔑视和对战争赢得胜利的充足信心。
C.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如农民穿着破衣烂裳、戴着破草帽,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与质朴。
D.小说讲述了“收麦”的故事,在“收麦”的故事里加入“变吉哥说书”这一情节,饶有趣味,回味悠长。
【小题3】文中有一段“田大瞎子在他家的场院上讲说‘三国’”的情节,作者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孙犁的小说情节生动,描写细腻,富有诗情画意,被称为“诗体小说”。请简要分析“诗体小说”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
文言文阅读较难:0.32024-12-24

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 翻译句子, 文言断句, 其他(文言文阅读)

3次使用纠错收藏13580356
2024秋·高一·辽宁朝阳·月考校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心者,形之君也,而 神明 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故曰: 心容其择也无禁必自见其物也杂博其情之至也不贰 。《诗》云:“采采卷耳 ,不盈倾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倾筐易满也,卷耳易得也,然而不可以贰周行。故曰: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壹于道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
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 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 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倕 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曾子曰: 是其庭可以搏鼠,恶能与我歌矣!
(选自《荀子·解蔽》,有删改)
材料二:
使獐疾走,马弗及至,己而得者,其时顾也。骥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任重也。贤者之举事也,不闻无功,然而名不大立、利不及世者,愚不肖 之任 也。
、墨、宁越 ,皆布衣之士也。 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 。有便于学者,无不为也;有不便于学者,无肯为也。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 也,不亦难乎!
(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博志》,有删改)
[注]①卷耳:草本植物,其嫩苗可用作蔬菜,其果实可入药。②倾筐:斜口筐。③后稷:据说是尧帝时候掌管农业生产的官员,是周族的始祖。④夔:尧、舜时期的乐官,据传其演奏出来的乐曲能让鸟兽随之起舞。⑤倕:尧、舜时期手艺精湛的匠人,是弓的改良者。⑥任:负担,拖累。⑦宁越:战国周臣,赵人,曾为周威王之师。⑧章:通 ,显扬。
【小题1】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心A容其择也B无禁必C自D见E其物也F杂博G其情之至H也不贰。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明,精神,与《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的“神明”词义不同。
B.“愚不肖为之任也”与“因为长句”(《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为”词义不同。
C.孔,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D.“夜亲见文王”中的“夜”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中的“师”词类活用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是主宰人精神的事物,心无论是受到限制、役使,还是决定放弃、接受,还是有所动作或自发停止,都是由自身决定的。
B.用专一的心态进行考察,就能了解世间万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万事万物的道理,都不能执两端,要尽力去做深入研究。
C.仓颉、后稷、夔和舜的名声得以流传下来,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专一。从古到今,要精通一样事物,就不能一心两用。
D.良驹日行千里,是因为车子轻;孔、墨能办成事,是因为他们白天背诵经典研习学业,而且晚上可向文王和周公请教。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5】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2025春·高三·广东茂名·开学考试校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雨后至城外
吕本中
日日思归未就归,只今行露已沾衣。
江村过雨蓬麻乱,野水连天鹳鹤飞。
尘务却嫌经意少,故人新更得书稀。
鹿门 纵隐犹多事,苦向人前说是非。
[注]①吕本中,南宋初年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曾上书高宗,陈恢复大计,遂忤秦桧而罢归。②鹿门,是三国时司马徽、庞统等的隐居之地。诸葛亮、庞统都由司马徽的举荐而出,为刘备所用,卷入世间是非之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长期在外,日日思归,但一直未能如愿,到如今已是晚秋了。
B.诗中一个“乱”字,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蓬麻经雨水淋打而东倒西歪的情况。
C.颔联“蓬麻乱”是静景,“鹳鹤飞”是动景,勾勒出江村雨后宁静、清幽的景象。
D.颈联写诗人不再关心世事,与老友书信来往也日渐稀少,流露出了归隐的愿望。
【小题2】尾联有何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节操?
温馨提示:很抱歉,您的用户等级不够,不能继续查看。当前试卷仅限网校VIP用户使用 ,请联系网校专员或者拨打客服热线 400-0711-222”
试卷信息 知识点统计:19
题数:16 难度:中等
一、现代文阅读 题数 5 占比 31.25%
1~5
二、文言文阅读 题数 9 占比 56.25%
三、诗歌鉴赏 题数 2 占比 12.50%

系统检测到您的账户存在异常风险,
为了保证您的账号安全,请进行微信验证

鼠标点击打开试题篮不再提示



展开
0道题
  • 试题篮里空空的赶紧加入试题吧!
提示:office 2016 以上版本,请下载MathType,以保证公式显示完整

完善学科信息

试卷总体分析

  • 容易
  • 较易
  • 中等
  • 较难
  • 困难

容易

较易

中等

较难

困难

试卷题型统计

题型 数量 占比

试卷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