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 辽宁
- 2024-12-24
- 高一
- 月考
- 52次
- 16题
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
B.劳动是人类改天换地的物质动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唯物史观看来,劳动决定了人类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
C.辅导员在学生教育中具有权威性,反而不利于调动大学生群体对劳动教育的共情力,高校可选拔一些毕业生开展劳动教育。
D.高校教师群体中对劳动教育的地位、创新内涵等问题认识不足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一现象与劳动教育实施的时间比较短有关联。
B.富有劳动精神的校园环境氛围,是加深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最直接、外显的一个环节。
C.进行劳动教育相关内容的培训,目的是创设良好的氛围,调动大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D.通过示范观察学习,可以有效地将劳动教育有关的价值、态度、行为模式等传递出去。
B.不惰者,众善之师也。(《抱朴子·外篇》)
C.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农家望晴》)
D.金陵劳劳送客亭,蔓草离离生道旁。(《劳劳亭歌》)
小说(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文章相关内容(选择题), 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选择题), 概括情节及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品味语言艺术
B.子午镇的村长老蒋准备取消合理负担,改成按亩摊派,这一行为是为了响应抗日的号召,组织民兵保卫麦收。
C.高四海和秋分动员大家收麦,农民们早早起来在堤坡集合,妇女和孩子也来帮忙,表现了村民们的热情与团结。
D.变吉哥说唱新编的抗日小段时,高四海虽然很忙,但因热爱文化宣传工作,所以每次都被村民们请来说唱一段。
B.小说多处使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农民们对敌人的蔑视和对战争赢得胜利的充足信心。
C.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如农民穿着破衣烂裳、戴着破草帽,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与质朴。
D.小说讲述了“收麦”的故事,在“收麦”的故事里加入“变吉哥说书”这一情节,饶有趣味,回味悠长。
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 翻译句子, 文言断句, 其他(文言文阅读)
B.“愚不肖为之任也”与“因为长句”(《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为”词义不同。
C.孔,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D.“夜亲见文王”中的“夜”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中的“师”词类活用相同。
B.用专一的心态进行考察,就能了解世间万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万事万物的道理,都不能执两端,要尽力去做深入研究。
C.仓颉、后稷、夔和舜的名声得以流传下来,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专一。从古到今,要精通一样事物,就不能一心两用。
D.良驹日行千里,是因为车子轻;孔、墨能办成事,是因为他们白天背诵经典研习学业,而且晚上可向文王和周公请教。
诗(古诗词阅读), 理解分析古诗词内容, 分析古诗词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B.诗中一个“乱”字,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蓬麻经雨水淋打而东倒西歪的情况。
C.颔联“蓬麻乱”是静景,“鹳鹤飞”是动景,勾勒出江村雨后宁静、清幽的景象。
D.颈联写诗人不再关心世事,与老友书信来往也日渐稀少,流露出了归隐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