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重难突破
二轮复习
为加强内容复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正确教育教研组特推出《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重难突破》,包括典例分析与重案突破两部分。
新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三皇五帝, 夏朝的建立
传说
|
历史信息解读
|
|
A
|
黄帝和炎帝结成同盟,被尊为华夏始祖
|
中原早期国家推行贵族寡头政治
|
B
|
尧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舜
|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开始形成
|
C
|
禹会诸侯于会稽(浙江绍兴,一说江苏句容)
|
夏朝疆域已延伸至长江以南
|
D
|
启征讨反对势力时称自己
“
共(恭)行天之罚
”
|
早期王权统治借助于神权
|
二里头文化
分封制的含义、目的、内容
礼乐制度
分封制的含义、目的、内容, 分封制的特点与影响
变法运动的背景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
宗法制的特点与影响, 宗法制的特点与影响, 宗法制
经济发展的表现,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影响
变法运动的背景
华夏认同
记述
|
出处
|
楚庄王问政申叔时,申叔时“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
《国语:楚语上》
|
(刘渊,字元海,十六国汉赵开国者,匈奴人)幼好西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
《晋书·刘元海载记》
|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
《资治通鉴》
|
儒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三皇五帝, 华夏认同
派别及典籍
|
观点
|
儒家——《大戴礼记·五帝德》
|
孔子曰:“黄帝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
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
,
作为黼黻(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
,
仁厚及于鸟兽昆虫。”
|
法家——《商君书·画策》
|
神农既没,以强胜弱
,
以众暴寡
,
故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
,
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刑罚)
,
外用甲兵,故时变也。
|
国民党《祭黄帝陵文》
|
共产党《祭黄帝陵文》(毛泽东)
|
……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矩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夷永判……
|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
礼乐制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社会的变化(宋代科举制、不抑兼并)
西汉
|
道者,所繇(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
两宋
|
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礼是那天地自然之理。理会得时,繁文末节皆在其中
——朱熹《朱子语类》
|
明末清初
|
仁、义、礼、智、乐,俱是虚名。人生堕地,只有父母兄弟,此一段不可解之情,与生俱来,此之谓实,于是而始有仁义之名
——黄宗羲《孟子师说》
|
夏朝的建立, 商朝的建立与概况, 战国纷争, 变法运动的背景, 二里头文化
六国
|
秦国
|
|
铜陶器物群演变
|
连续性
|
战国中期发生断裂
|
墓葬等级序列
|
多阶层、小间隔
|
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
|
都城形态
|
分内外城,外城有居民区、工商业区
|
城内多数面积为宫殿、宗庙、官署
|
城址等级序列
|
国都以下逐级递减
|
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
|
货币
|
形态和铭文多样化
|
统一的“半两”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