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黑龙江
- 2018-12-06
- 高一年级
- 期中考试
- 133次
收藏 纠错 题号:8463249 题型:现代文阅读 日期:2018-12-06 试题难度:中等 组卷:41次 练习:1次 引用:7次
B.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C.“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B.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D.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
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D.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收藏 纠错 题号:8489653 题型:现代文阅读 日期:2018-12-06 试题难度:较难 组卷:16次 引用:2次
B.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了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朱丹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的“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小说中的这个重要场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有出色的音乐才华的青年,所以录取了他。
2.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收藏 纠错 题号:8856541 题型:现代文阅读 日期:2018-12-06 试题难度:中等 组卷:7次
A.第1至3段,以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了一位老人平生第一次照相的场景,画面生动温暖。
B.第9段中,将袁柯和老人的儿子来进行对比,以袁柯的富有爱心衬托出老人儿子的不孝。
C.第10至12段,补充交代了袁柯创办这个项目的初衷,进一步明确了这个项目的现实意义。
D.这篇新闻多处使用数字,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说明事实,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特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小公益”和结尾的“大精彩”遥相呼应,最后―段的“从小处着眼”,正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法则。
B.第15段中,两个孩子因为照相而打了起来,这显然违背了袁柯倡导这项公益活动的初衷,他因此而心里酸酸的。
C.第22段强调袁柯身份的不专业和相机的普通,是在呼吁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做这项公益活动。
D.这篇报道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对公益事业的独特理解。
3.请简要概括这项公益活动带来了哪些直接的社会效益?
收藏 纠错 题号:8779100 题型:文言文阅读 日期:2018-12-06 试题难度:较难 组卷:63次 引用:4次
B.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C.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D.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如咸平;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D.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也可泛指革职官员重被起用,文中即是前者。
B.陈恕性格直爽,公忠体国。真宗曾责令他奏报国库情况,他因为担心陛下年轻,如知府库充实,会生奢侈之心而迟报,此举颇受真宗赞许。
C.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当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D.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时,就推荐当时被罢枢密使之职的寇准,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
收藏 纠错 题号:8828544 题型:诗歌鉴赏 日期:2019-01-24 试题难度:较难 组卷:59次 引用:4次
A.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B.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
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收藏 纠错 题号:8856560 题型:默写题 日期:2018-12-06 试题难度:较易 组卷:32次
1.《再别康桥》中使人流连康河时兴致勃发,乃至很想“”,然而又转念作罢,紧接着以“”一句解释作罢的原因。
2.易水送别时,高渐离的筑声起到了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高渐离先是“”,让在场者无不悲怆;后“”,听得众人怒发冲冠,愤激万分。
3.从《卫风·氓》的最后一章里的“,”来看,两人小时候是邻居,关系也很融洽。
4.屈原在《离骚》中,写只要自己的内心是美好的,那么别人不了解自己也无妨的句子是“, ”。
收藏 纠错 题号:8711846 题型:语言表达 日期:2019-02-12 试题难度:中等 组卷:181次 练习:2次 引用:5次
B.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
C.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往
D.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扶摇直上 爽心悦目
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薜荔抒情。
D.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他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远远望去,阳光为他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他涂上一层金色
收藏 纠错 题号:8957480 题型:选择题 日期:2019-02-18 试题难度:较易 组卷:1次 引用:19次
B."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某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
C.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腾讯体育)
D.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
收藏 纠错 题号:8819833 题型:选择题 日期:2018-12-06 试题难度:较易 组卷:18次 引用:2次
B.媒体对世界进行虚假的解读,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
C.媒体宣传了这个世界的虚假,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
D.媒体欺骗孩子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精神的独立性。
收藏 纠错 题号:8856569 题型:选择题 日期:2018-12-06 试题难度:较易 组卷:12次
B.律诗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要求上下句对仗。偶数句末字必须押韵;每句的平仄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
C.“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涉江采芙蓉》都是乐府民歌中的优秀代表作。
D.“词”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是按照一定的曲调——词牌填写的,根据词的字数的多少,传统分为长调、中调和小令。《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采桑子·重阳》属于小令。
收藏 纠错 题号:8856571 题型:材料作文 日期:2018-12-06 试题难度:中等 组卷:15次